2700年前,地球基本是处于蛮荒时代,中国已经诞生了一位经济大师。
他就是春秋时期的管仲。管仲原来是一个战场逃兵,也是一名失败商人。后来齐王找到了他,让他来当齐国的经济操盘手。于是管仲采用了”配置资源、提升效率”的企业家精神为齐国建立起各种经济秩序。
首先他建立起社会职能分工的制度,让同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,便于技术交流和专业传承,因而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纺织中心。这也让中国的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领先至少一千年。
作为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经济操盘手,管仲千方百计来活跃市井和吸引外商。他甚至首开国营色情业,堪称娼ji业的祖师爷。
搞活市井之后,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大提升,齐国经济大繁荣。齐国最大的城市居民人口达到了30万。很多人对这个数字不感冒,但对比一下同时期的雅典城,人口不到5万,你就知道齐国在2700年前的遥遥领先不是那么一点点的。
除了搞活经济,管仲还首创了华夏的税收模具。
在如何开创税收模具这个重大命题上,管仲做了深刻的思考:税收如果是有形的,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,会招致人民的不满,最好的税收模型是取之于无形。
这种税收模型最优的解决方案是寓税于价。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,使税收看不见、摸不着,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,又不会造成心理上的抵抗。
寓税于价,只需要专营了人们离不开的几大商品,就可以实现。
什么是当时人们离不开的商品呢?
盐和铁。盐是刚性生活消费,铁是刚性生产消费。
在盐铁专营之前,这两个产业主要是民营,人们靠海晒盐,靠山炼铁,齐国从中抽取自然资源税,这在齐国的财政的大盘中占比不是很大。
他向齐王推演,如果全国千万人口,按成人人口征人头税,税收人口基数是百万,每人每月30块,一共是三千万。
如果进行盐的专卖,每升盐提一定的价,每月可能赚到6000千万,比人头税多出一倍。
铁也一样,农耕社会,只要是劳动者,都要消费铁。
因为针、刀、锯、锥都是用铁打造的。
盐是生活刚需,铁是生产刚需,合起来就是齐国子民的生存刚需。在齐国,只要你活着,就得用上这两项产品,虽然每个人消费的量不是很大,但每个人都得消费,庞大的人口基数乘以小小的人均消费,汇合到一起就是齐国财政丰沛的现金流。
寓税于价,表面上看起来朝廷不曾征税,实际上人们在每一个生存环节都要交税。
管仲将这个税收模具开出来之后,后面几千的各个朝廷基本是照抄作业,因此,朝廷的基础收入基本都是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组成。
在调控经济方面,管仲也有个超前的观点:在收成不到的年头,人们没有本业可做,国家就应该修建宫殿。修宫殿,不是为了享乐,是为了促进就业,平衡经济。
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、促进就业的做法,西方人2000多年才学到手,1929大萧条,美国就采用了这样的做法,才走出低谷。
2000多年前,中国就出现了成熟的商业理论----《史记.货殖列传》,翻译成为白话文,就是“做生意的故事”。它系统论述了人性的特点和商业的特点。
“做生意的故事”告诉人们:自从舜帝和大禹的夏朝之后,人就开始喜欢好听的音乐和美色,喜欢美食, 喜欢享受,喜欢炫耀,这些习性已经很久了,无法改变它。
这些习性之所以无法改变,是因为它们可在基因里的。人性中的八宗罪,贪吃、虚荣、贪婪、淫欲、嫉妒、愤怒、恐惧、焦虑等,每一项都是基因的显现,每一项原罪都源自远古的草原。
比如,贪吃,高热量的甜食非常罕见,主要来自熟透的水果。几万年前的人们如果在觅食的途中遇见熟透的水果,马上吃到吃不下为止,要不给别人发现了,那就一颗也吃不着。现在,我们的基因里依然铭刻着草原上的记忆,面对着美味的高热量食物,自控力马上破防,每次都吃到吃不下为止。
太平天国战争时期,曾国藩攻下南京之后,其中的一项举措是修复秦淮河,开放烟花场所。对于反对的声音,他说:人世间,立志当完人的毕竟是很少的,绝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,饮食男女。
司马迁总结了汉朝之前的统治者对待人性的态度。
1、好的统治者就顺从国民的人性;
2、差一点的就动之以利引导他们;
3、再差一点的就试图教化他们;
4、更差的约束管理人性;
5、最差的跟人性作对。
这些总结起来,就一个成语,因势利导。
因势利导的人性原理普遍适用于很多领域。以教育为例,教育是否尊重人性,决定了教育的的好坏。
1、最好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发挥特长和潜力,像哈佛或者斯坦福就是致力于这样的教育。
2、差一点的教育是用利益鼓励他们。
3、再差一点的就是灌输式教育,所谓的教化。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衡水中学模式。
4、更差的教育是天天看着孩子,这样孩子的人是给管住了,可是心没有管住。
5、最差的教育方法就是和被教育者顶着干。无论是一个家长还是老师,一旦开始和孩子顶牛了,这个教育就失败了。
因势利导的人性原理创业环境,看一个创业环境的好坏,可以观察它对人性尊重的程度。
1、最好的创业环境,只要开放商业就好,不要搞什么顶层设计,随下面的市场主体自己根据市场决定做什么,即所谓的“因之”。
2、差一点的创业环境,会存在各种优惠政策,扶持产业。这样的初衷虽然好,但是往往会因为跟市场规律相违背而走弯路。
3、更差一点的创业环境,大会小会做报告,告诉大家该怎么做,三天两头去视察工作,即所谓的“教诲之”。
4、再差的创业环境, 就是修理,甚至刁难商家。小到派城管去为难小商贩,大到利用法规和批文等对企业干涉。
5、最差的创业环境,是裁判员也当运动员,自己跳进来直接做生意,所谓的“与之争”。
如果你要创业,不要去那些商业风气不浓、创业环境差的地方。那些地方可能在一开始为了招商引资,给出一点小恩小惠,即所谓“利道之”。
等你真的扎身下来之后,就开始“教诲”你,然后“整齐”你,甚至让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做一件和你相同的事情来争利。
实际上,如果看看中国现在的那些独角兽公司,几乎清一色地是从一线城市和思想比较开放的二线城市走出来的。单凭这一点,就足以说明环境的重要性了。
市场里面的各个大小主体,都是算得过账来的,而且是为了自己经济利益而奋斗的。如果一个生态,幻想着既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,那么这个生态始终会走向凋零。
“做生意的故事”还讲到具体的生意。司马迁认为,一些看似微小甚至卑贱的生意,比如农业、卖油、贩酒等,只要经营得好,做到极致,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。
这里面成功的逻辑是在细分领域里将人的基本需求做到极致。反观我们很多人创业,动不动要追一个最新的概念,连人基本的需求都不了解,这样的生意想要成功很困难。
男生追女生也是一样的道理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男生为了追求一个女生,绞尽脑汁、极尽努力地去讨好对方、迁就对方,对方就是爱搭不理。这对被追求的女生而言,其实就是一种被强制推销的感觉。
在这里面,女生始终无法在男生身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,找不到任何需求。人与人相处跟销售一样的道理,如果她没有产生买东西的快乐,一切都是白搭。
无论是春秋的经济大师管仲,还是司马迁编写出的成熟的商业理论----《史记.货殖列传》,都足以证明我们拥有早慧的工商文明。
如果沿着工商文明这一主线进行追溯,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,已经出现了爱迪生式的企业家。这一论断,主要证据是商代的大方鼎。
商代的大方鼎,高1.33米,长1.1米,宽0.79米。铸造它,需要组建一个300多人的团队,进行铜锡比例调配、工业美术设计、鼓风助燃、冶炼灌注等等。这支庞大的技术团队的背后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,进行科学的工种调配,协调操作,而这位领导者就是爱迪生式的企业家。
我们第一代下海经商的代表人物,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范蠡。不过,我们起了个大早,却赶了个晚集。我们早慧的工商文明,却遭遇了长达千年的高水平停滞。
汉代的冶铁作坊规模上到千人之后,直到清朝末年,冶铁作坊的规模一直无法突破。西汉每户家庭的用铁量是4公斤,到了1949年,每户家庭的用铁量也是4公斤左右。中国工商文明在一个高起点的水平线上进行了长达千年的徘徊。
而这长达千年的停滞,历史起起伏伏的背后,其实是一条暗线主导的结果。而这一暗线,就是对人性的管控。
大家可以看到明代之后,这条暗线的力量越来越强,让明朝的经济能量向农村急剧下沉。而同期,西方开始了大航海、工业革命,于是,历史开始大分流。
梳理几千年的工商文明,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是古今,还是不同领域,很多事都是相通的。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:事都要人来办,而人性是不变的。对人性是否因势利导,是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。
文章来源公众号:红尘之眼